祈禱文

三鐘經     (依照傳統三鐘經是在每日早上六時,中午十二時及晚上六時頌念。從耶穌復活瞻禮前夕起天主聖三主日前夜止不念三鐘經,改念聖母喜樂經)

領: 上主的天使向瑪利亞報喜。
眾: 她因聖神降孕。
   
眾: (聖母經一遍)
   
領: 我是上主的婢女。
眾: 請照禰的話,在我的身上完成。
   
眾: (聖母經一遍)
   
領: 天主聖子降生成人。
眾: 居住在我們中間。
   
眾: (聖母經一遍)
   
領: 天主聖母,請為我們祈求。
眾: 使我們堪當承受基督的恩許。
   
請大家祈禱:
眾: 天主,懇求禰廣施恩寵,我們藉天使的傳報,得悉禰的聖子耶穌降生成人,求禰因祂的苦難和十字聖架,使我們獲享復活的光榮。以上所求是靠我們的主基督。阿們。
   
領: 願所有過世的教友,賴天主仁慈,獲得安息。
眾: 阿們。
   
   

三鐘經的由來:
(資料來源:http://www.tianzhu.org/tw/tz_cola_boardl.php?bo_id=901)

Angelus即是三鐘經,這詞是拉丁文,指的是Angel天使的意義。Angelus這個名稱的來源,因為經文開始一個字得來的,Angelus Domini nunctiavir Maria。英文是:The Angel of the Lord declared unto Mary。三鐘經的禱詞共分三句,是吾子取血成人的奧績的簡化。「主之天使向瑪利亞報告,她因聖神受孕。」「我是主的婢女,請依照你的話在我身上成就。」「天主聖子降生成人,居住在我們中間。」每句中間穿插一遍聖母經,頌唸時間時唱,最後再以一般禱文結束。這些禱文,一天唸頌三次,早上六點,中午十二點及下午六點,所以稱為三鐘經。

自古今中外,寺廟的鐘鼓,教堂的鐘聲,都能產生莊嚴神聖的氣氛,帶給人們超俗的感受。我相信各位聽眾,都熟悉蘇東坡的詩句:「姑蘇城外寒山寺,夜半鐘聲到客船。」記得我在華盛頓天主教大學時,校園對面就是華府的主教座堂,每天中午十二點,三鐘經響起的時候,剛好也是下課的時間,師生們都會停下來靜默片刻,鐘聲響完時在繼續活動。古今中外的人士,都所感受到鐘聲所帶來的寧靜。對一位天主教徒而言,如果同時誦唸三鐘經,更是想起天主聖子降生成人的神聖時刻。一八八六年有一位Lady Herbert說: “The Angelus summons us…to dwell for a moment…on the mystery of Incarnation.”

三鐘經的由來已久,所以不太清楚,但我們知道是由三個習俗合併而成。有一傳說是,十一世紀時,晚上六點是宵禁的時間,古代時鐘不普遍,日暮黃昏時,舊尤教堂鳴鐘表示。就如一八八六年的一份文獻中所: “The Angelus at cumpline sweetly closed the day.”另一個習俗是由教宗格里哥利(St. Gregory)開始,他規定在黃昏時鳴鐘,好讓們眾為東征的十字軍祈禱。早晨鳴鐘的習俗,源自十四世紀的修道院。這些修道的人清早唸早禱時,晨鐘響起就唸三遍聖母經,這個習俗也由修到院內推應至修道院外。至於中午的鐘聲,開始時是在早期至中午,為了紀念耶穌基督的苦難而鳴鐘,一四五六年,教宗嘉禮三世,邀請當地的信徒,為土耳其一役的勝利而祈禱,於是在每天中午,各地鐘聲響起。根據一位名為Roch的史家的記載:“The Angelus did not come into use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16th century, and seems to have commenced in France.”(即三鐘經合併一起的習俗,是在十六世紀才出現,似乎在法國開始。)

的確,今天三鐘經的形成,是在十六世紀才合併而成的。十九世紀末、二十世紀初的數位教宗們,為了鼓勵信徒持讀頌唸三鐘經,重振信徒們不論是否由教堂鳴鐘,只要早上中午晚上,一天三次,頌唸三鐘經,每次可獲大赦十年,持續頌唸一個月可獲全赦。大赦與全赦,指人死後罪孽的補贖,本來是質的不是量的問題,是為了一般信徒容易遵守而量他的。 古代西方農村社會,教堂為世人們生活的中心,教堂的鐘塔,聳立村中,鐘聲一響,整個村落都沉醉在悠揚的聲音鐘,(“Sweetly over the village the bell of the angelus sounded.”) 就是在現在繁忙吵雜的城市中,每逢即日個個教堂的鐘聲一響,一切噪音都涵蓋了。但一般而言,教宗已不在是信徒生活的重心,教堂的鐘塔,也迷失在高樓大廈之中。但仍然有許多信徒或信仰團體,一天三次,暫時放下一切,頌唸三鐘經,使天主聖三第二位天主聖子,因他們的緣故,而在這個俗化的世界中。